为不让孩子沉迷网游 父亲替儿子在游戏中练级5年

2011-10-24 836

孩子沉迷网游该怎么办?这是不少家长面临的一道难题。为让儿子不分心,十堰市一位父亲与儿子订拟协议:只要你好好读书,我就帮你在游戏中“练级”。为履行协议,父亲一玩游戏就是5年。直到上周,儿子幡然悔悟,把号卖掉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

2007年,读高二年仅18岁的张铭(化名),喜欢上一款名为“梦幻西游”的网络游戏。为达到较高等级保证游戏中的“地位”,张铭常玩到深夜,结果第二天无精打采。关注专业玩家,玩游戏赚钱不再是梦想。

张铭的父亲说,初中时,张铭也常泡网吧。一次,张铭沉溺其中忘记回家,妈妈几乎找遍家周围所有网吧。“打也打过了,骂也骂过了,甚至把儿子赶出家门,但都没用。”父亲说。

一天,下班回家的父亲见张铭竟扶墙上楼,走几步还要休息一下,询问对答中张铭也有气无力。次日,父亲到学校询问同学才知,为玩游戏,张铭竟把吃饭、买书的钱都省下来,买了游戏点卡。“我就是要玩游戏,大不了就是吵架,看谁狠就是了!”但面对父亲的再次规劝,张铭一脸无所谓。

“我们定个协议吧,我帮你练级,你安心读书。”许久,父亲说出这句让儿子惊诧的话。瞪大眼睛看着父亲,张铭无法想象完全不懂电脑的父亲会怎么玩游戏,不过一想到自己账号有了着落,他还是欣然接受了。

电脑盲父亲,练成游戏达人

“这个副本要怎么刷啊?”第二天,正上课的张铭接到父亲来电。吃惊之余,他跑到教室外面详细跟父亲说明游戏规则。

挂掉电话,张铭这才意识到父亲是认真的。回家后,张铭正式开始给父亲“培训”。从最简单的刷经验,到游戏中“赚钱”,一一讲解。

那一年,父亲46岁,对电脑一窍不通,足足花了1个多月才搞清楚这个游戏到底该如何操作。此后,父亲每天都要花7~8个小时在游戏当中。见老公如此辛苦,他的妻子也试图加入进来帮忙“减负”。可刚玩了一个小时,就直呼“受不了”。

“只要他上来发表情,半天不回话,我们就知道是他爸在玩。”游戏中和张铭熟识的网友,都是这样区分张铭和他父亲的。

现在“除了打字,这游戏我什么都会玩。”父亲说,历练久后,总结出一些经验的他,有时还会指导儿子怎样玩才能走捷径。

走入社会,儿子主动提出卖号

2009年,张铭考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。他对自己新生活充满了向往,主动提出不带电脑去学校。专业玩家网为你提供最便宜的游戏cdk,代理ip,来这里,是你最正确的选择!

不过,张铭仍旧放心不下自己的账号。父亲则继续承接下代练的任务。此后,张铭只有放假回家时,才上游戏玩玩。大二时,为查询资料方便,家人还是给张铭买了台笔记本电脑。“这时我们再不担心儿子会沉迷网游。”

今年上半年,张铭进入十堰当地一家国企工作。父亲原以为自己又要继续“代练”时,张铭却做了个决定——卖号。

父亲劝儿子说,可以下班回家没事玩玩,实在不行还有他来“代练”。但张铭没说什么,只给父亲买了副眼镜。“爸爸视力原来很好,就因玩游戏,现在看东西都是糊的。”

10月初,张铭卖掉自己玩了5年的游戏号。卖号得来的2万元钱,全部给了妈妈。

“现在卖掉号,是为了告诫自己。”张铭说,长大了就要承担起责任了,而对父亲给自己当“代练”一事,“那是因为他爱我,我感受到了”。

“我早就对这个游戏厌倦了,他不玩我真是解脱了。”父亲说自己当代练实属无奈之举,尤其是后来升一级要刷4个多月,他真的是烦躁至极,可为了儿子能安心读书还是忍了。

专家说法不一

“这种教育方式显然欠妥。”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的政治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说,孩子沉迷网游本身就是错误,父亲帮他玩,更是“错上加错”。

尚重生认为,孩子溺网,多是现实中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,只能转而诉求网络。张铭现在不玩网游,与父亲帮他玩游戏并没直接关系。影响孩子成长变量很多,很可能是张铭厌倦了游戏,而主动要求离开的。而解决溺网问题,家长应找准问题所在。

对此,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家梅志罡教授却认为“这是一起典型的一般教育原理,结合特殊个别教育的成功案例,是因材施教的成功案例”。

梅志罡说,沉溺网游的实质,是孩子人格缺陷、心理不健全。一般是通过教育、心理疏导、社会帮助等方式,让孩子脱离造成人格不健全的环境。但这起案例,了解儿子的父亲使用了适合儿子的教育方法。“这说明一般教育要结合个别教育。”梅志罡说,张铭的成功扭转案例,具备广泛可复制性。

 

免责声明: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为游戏工作室传递更多信息,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 联系客服